盐城亭湖区渺渡心理咨询工作室

咨询热线:0515-83097869

                 15366587869

Yancheng Tinghu District miaodu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udio
实用指南
PRACTICAL GUIDELINES
如何打捞那些浸在手机陷阱里的孩子们 | 手机沉迷困境解读
来源: | 作者:ycmiaodu | 发布时间: 2021-04-28 | 1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何打捞那些浸在手机陷阱里的孩子们 | 手机沉迷困境解读

原创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

关于孩子沉迷手机酿成悲剧的报道层出不穷,当看着沙发上的孩子专注地玩着手机时,你是否会想过阻止。围观悲剧发生的我们陷入焦虑——孩子总爱玩手机怎么办?

在探明孩子对手机上瘾的“秘密”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上瘾意味着什么。
就像夜跑时看见烧烤摊走不动路的你,明知贪吃与健身的目标相违背,却无法控制自己对美食的渴望。行为上瘾是指对某种有害体验产生无法戒除的高水平依赖且与药物摄入无关。
这往往意味着个体会无法抵挡可以满足短时间内的强烈心理需求,但对长期而言却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某种行为。行为成瘾者只能完全越过理智直勾勾地选择忠于本能。

需要解释的是,在我们谈“瘾”色变的文化背景下,大多数人对成瘾抱有过分的紧张。
其实,行为成瘾产生其实只是未能满足的心理需求和可以立即安抚该需求行为的结合。因此能缓解心理困扰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会上瘾,例如对某种食物的过分偏好,即便是对身体产生伤害也无法停止的健身,或者是无法控制的购物欲等都属于行为上瘾的一种。

手机成瘾的原因同样源自于某种未能满足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心智尚未健全的孩童,其心理需求往往更加幽微难明。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孩子们对手机欲罢不能?

对掌控感的渴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各种形式的挫败,面临各种无法解决的困境。
为了缓解这种长期无法摆脱的紧张感,及其所带来的隐秘的痛苦煎熬,缺乏应对技能、尚未建立完整社会网络的孩子会渴望借助轻松可控的事物缓解内心的压力。
而被精心设计过的手机应用和手机游戏则是“掌控感”的完美创造者,深谙此道的设计师们通过利用易用性原则设计出更好用的手机。孩子玩起手机时,很难不被这种唾手可得的“随心所欲”吸引。
然而,手机的普及让许多事情变得容易,例如记住一个人的联系方式或绞尽脑汁思考某个问题的答案。
难题可以被当作一种“心灵疫苗”的存在,这些细微小事“打磨”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拥有不受伤害的“免疫力”。就这个意义而言,手机的过度使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韧性。

对孤独的抵抗

每一个对手机、网络、游戏产生过度依赖倾向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都曾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拼尽全力与孤独对抗。这些孤独的孩子们只被要求努力学习,而他们的忧愁、压力甚至痛苦都不曾被家长看到。
只关心学业的家长没能成为孩子可以倾诉和信任的对象,无助的孩子只能通过网络寻求关注和朋友。
然而,网络社交关系虽然给予了孩子暂时的情感支持,但也正是因为它并不能教会孩子真正的社交技巧,圉于单一互动模式的孩子将更难适应现实世界的交流,丧失对人际氛围的敏感性。
游戏的反馈机制

设计巧妙的游戏让孩子们很难放下手机。大家是否记得春节期间非常火爆的小游戏“合成大西瓜”,这类游戏吸引玩家的秘诀就在建造某种东西时不断积累的成就体验。正在通过某种行为完成目标的体验是沉迷的主要力量,不断进步的错觉会让人无法就此罢手,此时的放弃就需要更加坚定的意志力。
对于简单问题解决所带来的积极反馈或是通过练习习得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正是游戏令人上瘾的底层逻辑。孩子的“好胜心”一次次被游戏的“积极反馈”俘获。

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往往是多元的,其背后隐藏着的不仅是手机设计行业的成瘾法则,还有孩子们无法言说的心理需要。
通过对孩子手机依赖问题的认识、拆解和分析,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解救”那些沉浸在手机“陷阱”里的孩子们。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方案。
首先,更多的亲子交流能消除孩子不安感和孤独感。定义陪伴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唯有那些拥有高质量交流的孩子才能获得被关注的体验。面对面交流是教会孩子社交技巧的最佳方式,因为对于沟通中非语言线索的把控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况且解读情绪本就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能力。同时,习得社交技能的孩子往往也能顺利形成并维护好自己的社交圈,拥有更多层次的情感支持。

其次,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上瘾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力的训练。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例如,和孩子商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并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违反规则的后果,当然,这也意味着需要事先和孩子商量惩罚措施。如果孩子能持续遵守约定,也要定期给孩子相应的奖励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这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积极行为的正面强化。当然,从一开始就预防手机不良使用习惯的形成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这比后期的纠正容易太多。

最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勇气和处理问题的信心。毕竟自律的本质其实是自信,即相信自己能够把控自我的信念。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将那些令孩子感到枯燥的任务游戏化,例如可以利用“积分”帮助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并且,通过其他途径产生替代性的依赖将是克服行为成瘾的灵丹妙药

写在最后:其实,对手机的沉迷并非是一种典型性病态,它或许可以被比喻为一种 “被迷惑的爱”。就像是一段痴狂的恋情,对于那个被痴迷的对象我们投入的“情感”更多是基于渴望,而非喜欢,这段“感情”满足了我们某种难以满足的心理需求,却没能给我们真正的情感支持,而是消耗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兴趣。

所以,家长们需要认识到,手机成瘾并非是孩子“爱”手机甚于爱父母。孩子们真正渴望的并非手机本身,而是手机作为一种“替代品”其背后所代偿的隐藏需求。

作为这个时代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注是源于透过现象抽丝剥茧的本质,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基于幸福感而非成就感。在此,与各位家长共勉。

作者:RY老师,985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